(简体字) r:ead、国家主义、国家、东亚、孙逊、而后再回到r:ead
post: 2014/07/18
值此亚洲满是剑拔弩张气氛的时期,一群来自这股气氛、但却是不同国家的人们齐聚一堂。这个画面不仅给予每个参加者相当程度的内心刺激,也提供了所有人一个大量思索的契机。
这个世界上总是充满了各种纷争,从领土问题、种族歧视、排外运动、镇压少数民族、一直到国家内战,可说是无所不在。而对近年来的中国大陆与日韩两国来说,领土问题可说是最头痛的一个部分,钓鱼台事件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然而,这个对国家来说看似十分严重的问题,其实对一般民众而言,几乎可说是不痛不痒。因为不管这座岛下是否埋藏有大量的石油,由这些石油所获得的利益终归不会分享给一般民众,更不提为了一个仅数百米的小岛而争吵,看起来实在是相当愚蠢。虽然来自不同国家,但这次r:ead的驻地活动并没有陷入国家主义的风暴之中,而是以一种亲密而微小的对谈方式,建构了一个属于艺术的沟通。除了共同享有愉快的时光之外,每个参予者也都能从自身的经验与思索出发,延伸前往另一个更大更广的论述世界。
虽然我是个日本人,但由于我住在香港,因此当我以亚洲的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国家时,我不仅可以看见许多值得夸耀的东西、也能看见不少令自己感到羞愧的部分。首相为了获得选票而参拜靖国神社,其实这种做法无非是延续了二战之后,只在乎本国内政和美国这两件事的政治恶习,哪怕这样做的弊端已经显露无疑,也完全没有想要停止的迹象。
这种对于自国所抱持着的爱恨交织,我认为其实也就是一种可以称为爱国心的存在。尤其,当自己来自于一个信仰着单一民族国家神话的社会*1,来自于一个百年来对政治与组织抱持着“家天下”观念的国家时,这种心情也就会特别强烈吧。但综观世界,不管在哪个国家,都有着为了自国领土问题而自焚抗议的人们,更别提当面对奥运会或世界杯等国际赛事时,那些支持国家代表队的狂热心情了。也就是说,其实世界上每一个国家的人民,或多或少地都抱持着一定程度的爱国心或国家主义。
就如同在驻地开始谈过的内容一样,在某些程度上,所谓的国家组织,不过就是一群拥有权力和力量的人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所建构的巨大系统罢了。由历史角度来看,所谓近代国家的形成,其过程绝对称不上是和平,而是一种藉由战争建构国家,由后再由国家发起战争(War made the state, and the state made war)*2的循环罢了。
而对这些国家的基本组成,也就是所谓的国民来说,国家既是值得夸耀的存在,也是值得自己敬爱的对象。在远古时期,村落的形成,首先是由一群互相熟识的人们组成生活共同体。而后,为了抵御外敌,这个生活共同体便衍伸出了秩序与规律,并赋予领导人一定程度的权利以统辖秩序。然而,当村落的概念放大至以国家为单位时,一切就变得不大一样了。首先,国家并非仅由熟识的人们所组成,而是由更多从未谋面,甚至就连民族与信仰都不同的人们所共同创立。也因此,要让这些国民对自己的国家拥有认同感,也就相对地困难。于是,这个国民之间难以彻底沟通的组织,为了要维系国家单位的存在,便需要创造所谓的爱国心。在这一点上,不管是极权主义国家(Totalitalianism)、共产主义国家(Communism)、社会主义国家(Socialism)、民主主义国家(Democracy)、独裁主义国家(Dictatorship)、还是权威主义国家(Authoritalianism),其实对于爱国心的需求都是一样的,顶多只是因为在制度上对爱国心或国家主义的依存程度不同罢了。好比说独裁制度或权威主义国家(中国、北朝鲜或新加坡等)*3,因为依存程度较高,因此便需要进行更严苛的审查与言论控制。
国家,是一个基于法律、经济、地理以及政治所形成的组织单位。若人民无法认同一个组织,那么政变、革命或是暗杀便会趁势而起。因此,为了让一群未曾谋面的人们,得以实现实际上并不存在的互相沟通,这个名为“国家”的生命共同体便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而替国家单位填满国民之间所存在的鸿沟,便是新闻媒体的责任。藉着统一的语言或文化,新闻与报纸便能及时地将全国人民的状况,无视距离与空间地,传达给任何一个区域的国民,并进而创造出以国家为单位的共同感受。好比现在的中国,以往广泛使用广东话的地区,现在也说普通话了。虽然说,这是一种抹杀少数语言或宗教的行为,但正因为语言或宗教是一个文化形成的核心,因此要将不同文化统合为一体时,这种粗暴的行径便难以避免。新闻与报纸等媒体,藉着将各地国民的状况,传达给同一国家的所有人民,创造出一个人们得以在幻想中达成互相沟通的国家组织,并逐渐带领所有人前往统合的阶段。而随著人们逐渐地统合,每个人的自我认知里,也就会开始融入所谓国家的存在。自近代国家形成以来,在这数个世纪之间,我们每一个人的自我认知中,几乎都已经被刻印了国家的存在。
安德森曾经说过,所谓国家的概念,一种是相当需要怀疑的存在,因為没有人能够证明其存在的正统性*4。但即便如此,安德森依旧认为所谓的国家主义,是今日你我在政治层面上,最普遍也最为正统的价值观。
(Nation-ness is the most universally legitimate value in the political life of our time.)*5
藉着平等、完美共同体、以及国家等美名,数不清的贪污、不平等、以及压榨剥削等行为出现。数世纪以来,数百万的人们为了国家丧失了性命,或是自己选择放弃了生命。而这一切,都仅只是为了实现那幻想中的生命共同体,所做出的牺牲。(安德生,1983)
Regardless of the actual inequality and exploitation that many prevail in each, the nation is always conceived as a deep, horizontal comradeship. Over the past centuries, for so many millions of people killed and willingly to die for such limited imaginings. (Anderson 1983)*6
无论如何,我们所属的每个国家,以及我们所属的每个历史,都是真切地存在着,并至今依旧发挥著实质上的影响力。交织着各种各样的疑惑与问题,历史中的人们已然远去,留下不同的面孔面对这些疑惑与问题。究竟这一切该如何从分裂走向调和;从纷争走向对谈呢?究竟该如何让这一切,能够往更好的方向前进?毕竟,亚洲的每一个国家,都是共享这一切的兄弟友邦。
上述的这一切,便是在这次驻地活动中所演示的东西。不过,完全没有谈到有关艺术的话题,我身为策展人是否贯彻了自己的角色呢?
虽然这次并没有举办任何展览会,但我依旧与孙逊组成了搭档,参加了这次的驻地项目。我也跟孙逊探讨过我之前写的有关自由女神像的内容,也提出过另外的一些想法。在这样的协作下,他在自己从神田古书街买来的战争时期的地图上用墨汁作画,并在残留的地名上画上了星座,完成了一幅美丽而又充满政治意味的作品。
不像一般的创作过程,这次孙逊并没有花几个月去思考与创作,而是将整个r:ead的讨论与演示过程,以及每个在居酒屋的夜晚与我和其他r:ead成员的聊天内容,在他艺术家的头脑之中酝酿发酵后所产生的结果。总是非常忙碌的孙逊,终于能在东京与其他人好好地对谈,并集中于自己的创作上。就这点来看,这个“不创作作品”的驻地项目,也许对艺术家来说,正好提供了一个充分的再充电时间也说不定。
而对我而言,也终于能藉着这次的驻地项目,让自己从家庭、大学、以及工作等日常生活中抽离,捧起手边的文献与资料,与每个国家的成员实际面对面,好好地探讨有关东亚这个“大”主题。藉着这个篇幅,希望能向给予我这次机会的孙逊、r:ead所有成员、以及在香港等待我的孩子与家族成员们,由衷地说一声。
- 小熊英二 単一民族神話の起源—日本人の自画像の系譜、新曜社、1995
- Charles Tilly, Bringing the State Back In, edited by Peter Evans, Dietrich Rueschemeyer, and Theda Skocpo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5
- 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Verso, 1983
- Hugh Seton-Watson ‘その現象は存在する。しかし国家についてのいかなる科学的定義も確認することはできないという結論に至った。Thus I am driven to the conclusion that no “Scientific definition” of the nation can be devised; yet the phenomenon exists’ Nation and States: An Enquiry Into the Origins of Nations and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ism, Methuen, 1977
Tom Narin ‘国家についての理論は、マルクスの偉大な歴史的過ちだ。The theory of nationalism represents Marxism’s great historical failure’ The Modern Janus: Nationalism in the Modern World, Random House, 1981 - Benedict Anderson,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Verso, 1983.
- ibid.